深圳热线

前沿资讯!湛江非遗要多想“出圈”之法

2022-06-13 07:59:01 来源:湛江日报

6月11日,湛江非遗纪录片《我们诞生在湛江》正式上映。影片通过1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充分彰显非遗的魅力,描绘出湛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、传承、弘扬的美好现状。(6月12日《湛江日报》)

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。“非遗出圈”,更是时下公众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希望。但如何让非遗“出圈”,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。

6月11日正式上映的湛江非遗纪录片《我们诞生在湛江》,就打造了一个“非遗出圈”的绝佳样板。这部由市委宣传部、市文广电旅体局联合出品,湛江非遗保护中心、湛江经开区旅游局监制的非遗纪录片,首发央视频道、新华网客户端,当日点阅量就已超过130万。湛江日报视频号转发该片,评论区里,有网友感叹:“作为一个湛江人,我很自豪!”

(资料图片)

“我很自豪”,道出了湛江人对非遗的真挚情感。湛江文化底蕴深厚,非遗项目众多。据报道,目前我市共有非遗项目106项,涵盖民俗、传统舞蹈、传统音乐、传统戏剧、传统技艺、传统体育、传统美术、传统医药、民间文学等10个门类。在有关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,非遗正渐渐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在湛江的景区景点,非遗大师工作室、非遗体验工坊进入旅游空间,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体验新项目;到景区景点看非遗表演,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,去古镇古街看独特风情,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选择;品非遗美食,购非遗产品,学非遗技艺,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消费新需求。今年4月推出的《湛江非遗美食地图》,就火上同城热搜,网友直呼“隔着屏幕口水直流”,不失为“非遗出圈”的一种新鲜“玩法”。

湛江非遗要更“活”,就必须多想“出圈”之法。对此,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是湛江非遗尤其需要下大力气的。

首先,是“非遗+文旅”。湛江目前着力推进大文旅开发,为非遗“出圈”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。随着文旅业的繁荣发展,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升级的必然趋势。一方面借力景区旅游平台,能广泛传播非遗的内容。纵观湛江热门景点,螺岗小镇、鼎龙湾、茂德公鼓城等无一不打“非遗牌”,它们把原本散落各处的非遗技艺集结起来,起到了“串点成线”“以点带面”的作用,让非遗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,走到了更多民众的面前。另一方面,景区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,也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、发展和创新。如螺岗小镇里的网红“迷你狮”、鼎龙湾里的定制竹编,就走出了一条“潮”路。但从目前来说,湛江“非遗+文旅”的“玩法”依然不多、“爆款”仍然欠缺,在景区内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各环节,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、展示、展演、体验活动,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、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,依然需要非遗传承人与景区管理者共同思考探索。

其次,是“非遗+短视频”。互联网大潮下,快手、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了社交传播的重要渠道,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,古老而低调的非遗老手艺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《抖音非遗数据报告》显示:截至2021年6月10日,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1.4亿,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,抖音涵盖率达97.94%;濒危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获赞超1亿次。湛江非遗努力“出圈”,就要抓住短视频这个“神器”。但对于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而言,短视频还是较为陌生,如何将非遗项目、手工技艺通过短视频充分展示出来,依然是一大难题;如何创新“非遗+短视频”的展示模式;仍然摸不着门道。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,一堂堂直播教学课、短视频制作课,就是“非遗出圈”的“必修课”。

“非遗出圈”是一篇大文章,需要不断创新实践。也希望湛江日报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能为“非遗出圈”多出力,用更多“非遗+文旅”“非遗+短视频”创新作品讲好湛江故事。

关键词: 传统文化 有关部门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