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海岛人龙舞。(资料图片) 记者 张锋锋 摄
近年来,湛江市非遗保护工作按照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坚持“全面性、代表性、真实性”指导原则,积极开展项目申报、评审、传承、保护、交流、传播等非遗保护工作。
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,涵盖面广,文化底蕴丰厚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有非遗项目106项,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、省级48个、市级49个,涵盖民俗、传统舞蹈、传统音乐、传统戏剧、传统技艺、传统体育、传统美术、传统医药、民间文学等10个门类;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0个和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,有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和2个非遗工作站。
自2021年开始,我市开始为国家级、省级非遗传承人录制影响资料,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记录保护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市在湛江市文化馆建立了非遗文化保护中心,并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专题非遗陈列馆(区),湛江市博物馆和各县(市、区)博物馆已全部开辟了非遗专题展览区,展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与此同时,我市大力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“非遗进军营”“非遗进社区”“非遗进企业”等活动,通过央视平台向海内外展示湛江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
湛江人龙舞表演。 记者 张锋锋 摄
湛江人龙舞
湛江人龙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,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,是流传4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。2006年,湛江人龙舞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湛江人龙舞充满了浓郁的雷州半岛本土民俗文化气息,源远流长,独具特色,被誉为“东方一绝”。
遂溪醒狮在高桩上表演“水上飞狮”。 记者 陈煜 摄
遂溪醒狮
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,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。2003年遂溪获得“中国醒狮之乡”荣誉称号,2006年,遂溪醒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多年来,凡逢年过节、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,祈求平安吉祥,醒狮表演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。
雷州城区内的巨型石狗。 记者 郎树臣 摄
雷州石狗
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,源于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,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创作。雷州石狗被称为散布汉族民间的“雷州兵马俑”。2008年,雷州石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吴川飘色。 记者 郎树臣 摄
吴川飘色
吴川飘色是一门集戏剧、音乐、美术、魔术、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,造型独特,艺术形式多样,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,以其高、精、险、奇、巧而闻名于世,曾获民间艺术“山花奖”金奖及“创新奖”,被外国友人誉为“隐蔽的东方艺术”。2008年,吴川飘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雷州歌
雷州歌是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,是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,以雷州话演唱。是记载着雷州半岛人民生存、劳动、生活的斗争史。2008年,雷州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湛江傩舞。 记者 张锋锋 摄
湛江傩舞
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的一种传统舞蹈,俗称“走清将”、“考兵”、“舞六将”、“舞二真”等,流传于湛江市麻章区的湖光、太平,雷州市的南兴、松竹、雷高、杨家、白沙、附城、沈塘及吴川市的黄坡、博铺等地。2008年,湛江傩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雷剧《鹰峰岭传奇》。 记者 李忠 摄
雷剧
(资料图)
雷剧,广东四大剧种之一,原名大歌班,起源于雷州半岛。雷剧是用闽南方言语系的雷州话演唱的民歌,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,曾名雷州歌剧,是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。2011年,雷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吴川粤剧南派艺术表演。 记者 郎树臣 张锋锋 摄
吴川粤剧南派艺术
吴川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更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。南派粤剧是广东西南部的高、雷、廉、琼下四府流行的粤剧流派,以粗犷朴实、勇武刚烈的风格著称,是粤剧艺术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2014年,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湛江木偶戏。 记者 欧阳泽
湛江木偶戏
湛江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木偶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,也是广东杖头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,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。其主要流传于湛江市全境,其中以赤坎、吴川、遂溪、廉江等地最为广泛。2021年,湛江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