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人会老,家家有老”“一人失能,全家失衡”……近日,浙江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(下称“论坛”),围绕“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”协商议政。论坛通过数字政协“协商在线”网络直播,访问量达17.6万人次。
【资料图】
长护险再次引起热议,尤其是失能老人及其家属,对长护险能否惠及自己特别关心。记者多方采访发现,全省各试点地区正在努力完善长护险制度,寻找破解“全家失衡”的新路径。
多一些宣传少一些“不知晓”
上周,杭州市临安区的舒大姐偶然得知,桐庐的一个亲戚因病已卧床两年多,连忙赶去看望。她发现这位亲戚不仅得到了专业护理,每月还有一定补贴,这与享受“长期护理保险”待遇有关。这是舒大姐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。
考虑到自己也已年近70岁,回到家,舒大姐马上开始打听怎么办理长护险。但问了一圈,发现临安还不是长护险试点地区,只能参加少数商业护理险,周围也很少有人能说清长护险是什么。
记者了解到,全省目前有5个长护险试点,在试点外,许多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对长护险不够了解。专家建议,要加大宣传力度,不断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受益面。做好政策宣传解读,让试点地区更多失能人员和家属了解政策、主动申请,扩大政策受益面,提升参保意愿,给长护险制度推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。
目前,我省长护险重点聚焦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。有专家表示,随着试点探索深入,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、资金筹集能力和保障需要等因素,逐步扩大保障范围,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得到长护险保护。
家庭照护者成为“后备军”
家住温州瓯海的陈阿公重度二级失能,享受长护险待遇,平时由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服务。一天夜里,陈阿公不小心跌倒,站不起来,怕夜里麻烦别人,就一直静静趴在地上等待天亮,直到早上6时,老人拨通护理员电话,护理员立刻赶来。老人有子女,但在有困难时,第一个想到的是一直照护他、经常给他讲笑话的护理员。
长护险重在“护”,护理员队伍数量、质量,成为长护险保障服务最终落地的关键。
在义乌,80岁的王德卧床多年,妹妹陈银仙长期在家中照料。其间,陈银仙作为家庭照护者参加长护险专项职业能力培训,后入职养老机构,成为机构护理员,每月工资6000多元,还能继续照顾王德。义乌鼓励失能人员亲属、邻里、志愿者等加入家庭照护者队伍,通过培训上岗,将家庭照护者转化为机构护理后备资源。
从初步评估的数据看,宁波有近3万名重度失能人员,其中80%以上的失能人员居住在家。专家认为,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普遍现象,因此,居家护理员队伍培育显得尤为重要,应该鼓励失能人员亲属邻里、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专业化培训掌握照护服务技能。同时,可以发挥社区力量,建设嵌入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,让有需要的老人就近享受长护服务。
老人少跑路商险来补充
今年,省民政厅牵头依托“浙里康养”数字化服务平台,全省域实施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,全省老年人也可以在“浙里康养”平台上开展自评,整个评估过程实现“零次跑”。不会上网的,也可以由家人代办,或由社区派人代办。
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让办理人员特别是失能老人办理长护险少跑路,是完善长护险制度的重要一环。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多跨场景运用,支撑保险机构逐步实现护理计划个性化定制、护理需求智能评审、长护基金支付联网移动结算等。
有专家提出,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护理相关险种产品,使其作为社保长护险的重要补充,满足更高层次、更多元的护理需求,提升整体保障能力。目前,已经有城市在尝试。如广东省江门市在“邑康保”中增加照护服务保险金责任,天津“惠民保”在保单有效期内为参保人提供两次上门护理服务。这有助于降低补充型商业长护险在开发、推广和运营方面的难度。
关键词: 浙江省政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