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热线

用镜头语言写下湛江故事

2022-04-24 15:00:11 来源:湛江晚报

“我喜欢用相机记录流逝的时间,用镜头抒写纷呈的故事。尤其是对于家乡湛江,我有深厚的情结和特别的情怀。”

2022年4月5日《中国摄影报》刊登了湛江籍青年摄影师陈亮的文章《我用摄影与故乡“告别”》及其相关摄影作品,引起关注。4月15日,记者对陈亮进行了专访。

陈亮

【乡情】

用相机记录家乡变化

“我是在西安上大学和走上摄影之路的。由于受到陕西摄影群体的影响和熏陶,从一开始我便认准了纪实摄影,也就有了后来我用摄影来记录历史、观察社会的一系列作品。”

据悉,陈亮1983年出生于东海岛东山镇龙安村的一个渔民家庭,他从小就喜欢艺术和体育。2003年,从觉民中学毕业的他,高考考上了西安体育学院。直到2005年大三转专业时,选择了体育新闻专业的陈亮,才正式与摄影结缘。

大学毕业后,陈亮应聘到江苏无锡的江南晚报任摄影记者。2013年,他选择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湛江发展,“儿时记忆里的山、田、海,一幅幅画面是如此清晰。回归后,看到的是故乡的巨变,也坚定了自己要用摄影来记录家乡的决心。”

今年4月5日在《中国摄影报》上刊登的《我用摄影与故乡“告别”》一文中,陈亮介绍了自己的故乡、个人的经历、儿时的记忆等,流露出对摄影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。该期文章还选登了陈亮拍摄于2013年的作品《渡船上望着故乡的人们》,拍摄于2014年的作品《妹妹与妹夫回村里举行婚礼》等,生动展现出人们对故乡的不舍、留恋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和祝福。

无论时代怎样变化,新闻纪实摄影的专业性依然是拍摄项目的品质保障。优秀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是通过“摄影”手段来记录、传播社会真实信息的,同时具有引导受众透过摄影画面来认识社会的功能。新闻纪实摄影从来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客观记录,而是当代摄影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、在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、以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并融入个人思想情感的独到呈现。

“从2013年到2022年,我用自己数不清的作品记录了家乡的面貌变化,用镜头语言写下了很多湛江故事。”陈亮说,计划将选取自己镜头下的大约120个画面作为《我用摄影与故乡“告别”》系列作品,“但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摄影创作的终点在哪里。乡情悠长,这个系列作品还在延续。”

今年2月23日《人民摄影报》整版刊登了陈亮作品专题《街巷里弄》,其中部分照片是摄于湛江。

【点“湛”】

带动摄影爱好者拍湛江赞湛江

记者还了解到,今年《人民摄影报》推出了“青年摄影师计划(新闻纪实)”项目。经评委初选,《人民摄影报》2022年每月最后一期整版刊发一位摄影师的作品,明年将从2022年刊发的12位摄影师中评选出金、银、铜奖,其他作品为优秀奖。

其中,湛江籍青年摄影师陈亮入围该项目。今年2月23日,《人民摄影报》整版专题刊登了陈亮文章《我镜头里的街巷里弄》及其相关摄影作品和业内专家评介。

“我想用摄影‘凝固’住时间,保存对时代和往事的回忆。”陈亮如数家珍地介绍,该期《人民摄影报》上刊登了他拍摄于2006年4月1日的作品《西安西门排队上车去郊外踏青的人们》,拍摄于2020年1月17日的作品《湛江东海岛东简镇一位小朋友在集市上买了两只小白兔作宠物》以及自己其他13幅作品。

国内著名摄影评论家周一渤点评道,陈亮的镜头里承载着百姓的日常,用镜头强化了市井生活场景的剧场感和戏剧性。知名摄影策展人唐浩武认为,通过陈亮的摄影作品,能让人看到街巷里的故事,是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故事。

“这系列作品中最早的拍摄于2005年,一直坚持到现在,从西安、无锡、上海到湛江、广州等地。”陈亮说,《街巷里弄》系列作品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,但后期主要聚焦的还是湛江,“此前在外漂泊多年,现在还是想将目光放回故乡。时代发展给城市尤其是街巷里弄带来的变化,使自己充满了使命感、紧迫感,一个劲地想争分夺秒将眼前的市井景象记录下来。这些用镜头讲述的‘湛江故事’既是给自己的纪念,更是留给后人的礼物。”

陈亮不仅是“独乐乐”,他还通过周末招募影友一起拍老街、到高校上摄影课、创立湛江民间摄影爱好者艺术空间“呓影草堂”以影会友、不定期举行摄影作品展览和线上线下作品分享会等推介交流活动,带动更多摄影爱好者拍湛江、赞湛江。

关键词: 人民摄影报 纪实摄影 摄影作品

热门推荐